第11章 蚍蜉戴盆,语出惊人
A+ A-

  日讲不同于经筵,经筵侧重于规谏和义理,日讲则重在传授知识,以开蒙为主。

  简单来说,日讲就是字怎么读,句怎么断,意思是什么。

  具体到教学上,就是讲读官出列朗诵一遍,朱翊钧跟着读,读上个十遍。

  确保句读与发音没问题后,再翻译成大白话解释一番。

  至于断句与释意,用谁的版本?

  自然是每个讲读官都有自己的版本,轮流翻译。

  所谓六经注我,经典的作用,便是解释和证明自己的观点,就是这个道理。

  这也是为了兼听则明,融会贯通。

  再往深了,文章讲什么道理,阐述什么理念,那就是皇帝经筵的事了,不是应该在日讲上谈论的。

  而《太甲》这一篇,跟论语不同,只是讲述史实,内容上也没有太多争论,除了敏感些,其余并没有什么政治风险。

  若非如此,高仪也不会应下此事。

  朱翊钧就这么被高仪领着,逐字逐句地开始学习。

  “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诸桐,三年,复归于亳。”

  ……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

  ……

  十遍读完,朱翊钧只觉得口干舌燥。

  跟穿越前的发音不同,此时的发音,卷舌太多,尤其是官话雅言,朗诵就像弹舌。

  如今他才算是明白,善辩为什么叫巧舌如簧。

  不会点弹舌技巧,诵念都费劲,别说跟人舌辩了。

  教完诵念之后,高仪便退到一边去,先由诸位讲官轮流进讲译文。

  诸讲官都是各部衙门抽调的,包括礼部侍郎张四维,司经局余有丁,礼部侍郎马自强等等,都是历来博学之辈。

  “这位先生,是叫……”

  等一名讲官解释一遍后,正要退下,朱翊钧突然叫住了他。

  张四维身子顿了顿,回话道:“微臣,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张四维”

  朱翊钧一愣。

  晋党张四维?

  这不是王崇古的外甥么?

  敢情还有日讲的资历。

  但此时不是深究张四维的时候,他点了点头,说道:“张学士,本宫有不解之处。”

  张四维迟疑了一下,回道:“殿下请说。”

  朱翊钧请教道:“张学士方才说,选用有德行的人国家就就能安定,弃用有德行的人国家就祸乱。”

  “那怎样的人,才算是有德行的人呢?”

  张四维欲言又止,最后还是道:“殿下,此乃‘德惟治,否德乱’之解,至于何为有德之人,如我朝三位辅臣,皆是有德之人。”

  “先帝将三位硕德之臣留给殿下,我大明朝必定能长治久安!”

  说罢,他也不顾朱翊钧是否还有话,径自回了班列。

  朱翊钧也没跟他计较。

  张四维怎么回话并不重要,自己这番作态主要是为了试探高仪。

  日讲太甲之事,若单纯只是高仪有心劝谏他,邀名求直,捞取政治声望,此时他就应该接下话茬了。

  可高仪面无表情,显然并非是他有话要说。

  等到又一名讲官释经之后,朱翊钧再度叫住了其人:“这位先生是?”

  余有丁恭敬有加:“臣,司经局洗马兼翰林院修撰,余有丁。”

  朱翊钧又愣了一下。

  合着能侍读日讲的人都不简单啊。

  这余有丁他知道,其人是十年前,也就是嘉靖四十一年的探花,所谓四一余先生是也。

  同年榜眼王锡爵,状元申时行,历史上三人先后都进了内阁,明朝二百多年以来,一甲同为内阁,仅此一科而已,一时传为佳话。

  朱翊钧定了定神,开口道:“余探花,本宫又有不解之处。”

  余有丁同样进退两难,硬着头皮道:“殿下请说。”

  朱翊钧点点头,说道:“伊尹说太甲作为君王‘不义’,所以将他驱逐。”

  “余探花,何为君之不义?太甲是做了何事?若是本宫不义,元辅也要将本宫驱逐吗?”

  余有丁险些两眼一花,皇太子往日记诵都难,今日怎么还思考上了?

  这问题他能答,却不可以答。

  他只能言辞含糊敷衍一番:“殿下,臣诠才末学,浅尝答殿下问。”

  “君之不义,乃是上背于天,下虐于民,道之弃也。”

  “但殿下仁孝至善,心怀苍生,又有众正盈朝,乃有大兴之相,岂会重演不虞之事?”

  朱翊钧不由向高仪投向征询的目光。

  高仪本是老神在在,事不关己,但此时迎上这道目光,却也不得不答话。

  他站起身斟酌了一下,答道:“殿下,日讲课业繁多,时日有限,不妨先诵记下来,等到开经筵时,再听诸学士剖析经典。”

  日讲就算了,经筵就至少得高拱或者张居正出面了,届时他高仪是不想干这活计了。

  朱翊钧哦了一声,从善如流地点了点头。

  余有丁擦了擦额头冷汗,归了班列。

  后面几位讲官陆续出列进讲,内容上都大同小异,朱翊钧也真没再发问。

  他面上装作认真听讲,心中则回想着,他提起高拱时高仪方才的反应,再度排除了是高拱授意警告他的可能。

  那就只剩张居正了!

  他尝试揣度张居正的心思与态度。

  朱翊钧知道,张居正不能说是一个政客,应该说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他的一举一动,必然是为了他的政治理念而服务。

  那么,张居正的政治理念是什么?

  是要匡扶社稷,中兴国邦,让大明再次伟大。

  即便这位十五岁中举,二十三岁高中进士的神童天才,有着超乎常人的城府与内敛,却也从来不会隐藏自己的政治理念。

  嘉靖二十八年,刚入官场的张居正便阐明了自己心志,一道《论时政疏》直达天听。

  列举了他认为大明朝最迫切的问题,涉及宗室贵族、吏治选拔、官场风气、地方军备与财政危机。

  可惜的是,这道奏疏对彼时的朝局而言,有些曲高和寡。

  嘉靖皇帝一心寻仙问道,对治国理政没什么兴趣,内阁斗争激烈,根本无暇他顾。

  加之他人微言轻,这封奏疏自然毫不意外地石沉大海。

  从此之后他便闭口不言,除了给嘉靖皇帝写写贺表之外,再未上疏点评过时局。

  即便心中苦闷,也至多写文章的时候感慨一句“田赋不均,贫民失业,民苦于兼并”。

  他放弃了么?当然不是,所谓内抱不群,外欲浑迹,相机而动,是他的真实写照。

  嘉靖四十三年,张居正赌上政治生涯,押注先帝必然继位,由老师徐阶举荐,进了裕王府侍讲侍读。

  他当然赌赢了,收获当然也很丰厚,张居正就是靠着这份资历,一举进入了内阁!

  在新君继位后,也就是隆庆二年,他终于递上了政治生涯中,第二份宣言——《陈六事疏》。

  这一次,是内阁辅臣的身份,声如洪钟。

  开篇明义便说大明快完了,也就是所谓“天下有积重难反之几”,而后再度深切时弊,阐明革故鼎新之必要。

  但,先帝隆庆皇帝同样没放在心上,只回了一句知道了,并无后续。

  那么,两度失败之后,张居正会是什么心态?

  朱翊钧指节敲着桌案,看着《太甲》一文,怔怔出神。

  他是终于放弃贤臣明君的期望,想要做伊尹吗?

  难道在想,皇帝救不了大明朝,我自为之?

  历史上,张居正日后所说的那一句“我非相,乃摄也”,是对新政后成果的欣慰,还是迈出这一步无奈的喟叹?

  张居正哪怕上疏致仕,也是说“稽首归政”,显然知道大政尽握于他手,必然也知道他这样做不会有好下场。

  所以,他是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想做这个常务副皇帝?

  那这篇《太甲》,是跟自己一次隐晦的交涉?他看出自己有揽权的迹象了?

  还是对变法的政治宣言,向有心靠拢之辈表明心志?

  朱翊钧只觉得,这样的聪明人,真让人万分头疼。

  这位大明神童,还未出场过招,一篇《太甲》就已经让自己心神动摇,慌乱如麻。

  “殿下,今日就先到这里吧。”

  高仪将朱翊钧的思绪拉了回来。

  朱翊钧这才发现,日讲已经结束了,他连忙回礼:“诸位先生辛苦了。”

  高仪恭敬道:“还请殿下回宫后好生温习课业,明日再检讨殿下记诵。”

  这就是课后作业了。

  交待一番后,高仪便逃也似地告退,离开了东偏殿。

  朱翊钧看着高仪的背影,暗自摇了摇头,这位内阁辅臣总以为自己能置身事外,即便是各方都对他赶鸭子上架,他仍然抱有侥幸之心。

  简直是异想天开。

  哪有作为顾命大臣、内阁大学士、太子太保这等尊荣之身,还能不涉时局,置身事外的?

  他朱翊钧在争,高拱在争,张居正在争,就连冯保张宏这等内臣也在争,你高仪身居高位,凭什么不争?

  高仪就是看不明白这点,最后才会在高拱被驱逐后,致仕不得,在家中忧惧而死。

  诸讲官陆陆续续都退了下去。

  看着殿内一空,朱翊钧才看向旁边的太监:“廷议那边散朝了么?”

  张居正昨日说要为他剖析政事时,他心中多少还有些轻视。

  但这篇太甲一讲,当即就把他的心提了起来,心中起了十二分戒备。

  此时也是忍不住主动问道。

  太监回道:“殿下,今日廷议已经散了。”

  朱翊钧点了点头,又问道:“张阁老呢?”

  另有一名太监上前:“殿下,张阁老已经在东厢房等候了。”

  朱翊钧起身:“你去请张阁老到暖阁。”

  文华殿东厢房共有三间,东宫讲读的座席设置在东厢房北边的一间,相邻的暖阁则是皇太子休息的便间,也是日常召对臣下的地方。

  朱翊钧来到暖阁案前坐定,搓了搓脸,提振了一番被日讲弄得有些疲惫的精神。

  同时思索着自己应该用什么态度来面对这位大明朝绕不开的人物。

  张居正值不值得信任?

  这个问题很复杂。

  对于大明朝,张居正自然是值得信任的。

  但对于他呢?

  张居正固然有挽倾天之志,但他要将自己托付给张居正吗?

  他张居正想排除一切阻碍,施行变法。

  他朱翊钧又何尝不是想大权独揽,推行他的新政?

  这种事,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

  小太监来到东厢房,碎步走到端坐饮茶的张居正身前:“阁老,殿下日讲结束了,请您去暖阁。”

  张居正放下手中的茶碗,站起身来:“烦请公公引路。”

  言辞客气,丝毫不像内阁辅臣面对一名小太监。

  小太监受宠若惊,忙不迭前面引路。

  张居正长着一张国字脸,眉目清秀,美髯垂下,自有一幅官相。

  两人快步疾行,不一会便来到暖阁前。

  门前的太监迎了上来:“阁老,殿下让您径自进去,不必通禀。”

  张居正点了点头,直接迈步而入。

  便间没多大,他折了个身,便到了屋中间。

  他不着痕迹地扫过端坐在案前的皇太子,拜了下去:“微臣拜见皇太子殿下。”

  朱翊钧连忙起身,从案前走了出来,做势要将他扶起:“阁老社稷重臣,本宫德凉幼冲,愧受这般大礼,快快请起。”

  张居正略微侧身躲过:“殿下承继宗祧,天下人主,臣微末礼仪,焉有不受。”

  朱翊钧顺势受了这礼,将人扶起:“九州万方骤然加身,本宫惶恐不已,还要仰赖阁老辅弼。”

  张居正起身,拱手道:“殿下但有咨问,臣自当明白敷奏,庶殿下睿明日开,国家政务,久之自然练熟。”

  朱翊钧情知火候到了。

  不露声色开口道:“阁老今日,有何教我?”

  张居正凛然以对:“殿下,大明朝,快亡了!”

  朱翊钧:“啊……啊!?”

  

  1. 上一章
  2. 章节目录
  3. 下一章

章节 X

第1章 天狗食日,穿越万历 第2章 母慈子孝,机心蕃茂 第3章 权柄操弄,大局为重 第4章 峥嵘初现,太子升殿 第5章 文华殿上,再行辞让 第6章 暗流涌动 第7章 孝事两宫 第8章 蛰伏待机,涓流以蓄 第9章 拿腔做势,箧书潜递 第10章 贪腐枉法,日讲太甲 第11章 蚍蜉戴盆,语出惊人 第12章 天下大弊,攘争名器 第13章 各有谋算,飞蛾赴焰 第14章 发个单章 第15章 虚空造牌,改往修来 vip 第16章 别宫星霜,外柔内刚 vip 第17章 软刀割心,堕溷飘茵 vip 第18章 愁思意冗,有恃无恐 vip 第19章 俯首称臣,孤家寡人 vip 第20章 坊间传闻,异苔同岑 vip 第21章 积弊成病,勉从劝进 vip 第22章 事核言直,他山之石 vip 第23章 哀哀君父,汹汹子民 vip 第24章 如梦方醒,金杯共饮 vip 第25章 和衷共济,求同存异 vip 第26章 借题发挥,克爱克威 vip 第27章 蛛丝马迹,风雨将至 vip 第28章 根据槃互,大戏序幕 vip 第29章 日升月恒,居中平衡 vip 第30章 践祚之初,群然噪呼 vip 第31章 关于更新和追读 vip 第32章 擦拳磨掌,你来我往 vip 第33章 抱蔓摘瓜,靡花正发 vip 第34章 浑水摸鱼,搅动时局 vip 第35章 献替可否,无中生有 vip 第36章 循循善诱,半推半就 vip 第37章 疾风劲草,稳中向好 vip 第38章 铢称寸量,分廷相抗 vip 第39章 当轴处中,各显神通 vip 第40章 扑朔蹊跷,作浪兴涛 vip 第41章 粉墨登场,豁然开朗 vip 第42章 追根究底,杀心自起 vip 第43章 矙瑕伺隙,肆行无忌 vip 第44章 金石之交,分道扬镳 vip 第45章 暗伏惊雷,舍我其谁 vip 第46章 杀人试锋,白虹贯空 vip 第47章 夤夜闯宫,袒心剖胸 vip 第48章 赦赏天下,云行雨洽 vip 第49章 黯然失色,运筹画策 vip 第50章 截镫留鞭,如日中天 vip 第51章 三江感言&下周三上架 vip 第52章 南来北往,诈以邀赏 vip 第53章 布帆无恙,万人空巷 vip 第54章 君臣相见,殊深轸念 vip 第55章 有条不紊,心服首肯 vip 第56章 炊金爨玉,殚精竭虑 vip 第57章 投石问路,疑团满腹 vip 第58章 应然归圣,实然归朕 vip 第59章 惊雷炸响,摩拳擦掌 vip 第60章 稔恶盈贯,记录在案 vip